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在中國上市
發布時間:2022-03-14 16:17:33 來源: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次
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在中國上市
1874 年,古埃及學家埃伯斯(Georg Ebers)發現了一本寫在紙莎草上的古埃及醫書,經考證,其創作于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
在這本書中,古埃及的醫生們記載了一種“多飲多尿”的疾病,甚至還記載了利用谷物、水果和甜酒對此進行治療的過程,根據我們現在的了解,這是典型的糖尿病癥狀。
在3千多年的歷史里,人類與糖尿病的斗爭一直處于下風,直到近百年的醫學突破,才讓它從“不治之癥”,變為一種可治的慢性疾病。
人類迄今為止,已經開發了近10大類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但糖尿病,從未被根治,對人類的危害也從未停止。
胰島素作為最早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在去年度過了自己的“百年誕辰”。百年來,胰島素從未退出過對抗糖尿病的主要戰場上,不斷被迭代更新,這樣持久的生命力對于一種藥物來說是罕見的,也側面說明了糖尿病領域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糖尿病復雜的發病機制和超長的病程。
隨著近年來糖尿病發病人群的逐漸年輕化,人們與糖尿病共度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三四十年的患病時間對于病人來說非常常見,如果在25歲前就患有糖尿病,那么病程的時間可以長達60年。
在時間的侵襲下,任何藥品都無法保證一生的健康。
安全、有效、方便、可及,作為4種藥物最基本的屬性,反而成為了制約糖尿病管理的4把大鎖。
由于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極為復雜,涉及全身多個組織器官,因此,任何針對單一靶點的藥物都無法保證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一直有效,一直安全。

而且,皮下注射作為一些糖尿病藥物的主要用藥方法,相比于口服用藥不夠方便,病人在初次嘗試的時候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心理建設,尤其是多次注射,使得依從性大大降低,患者血糖難以控制。
能夠針對多個靶點,注射簡便的創新性藥物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
2022年3月5日,諾和諾德宣布,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諾和益®(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國上市。
藥時代也在諾和益®上市之際,對諾和諾德大中國區醫藥和質量部企業副總裁張克洲博士進行了專訪。
1.
百年前胰島素的發現改變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預后,但這并非治愈方法,而是將一種短暫、絕望、致命的疾病變成了一種長期斗爭。
最早的胰島素來源于牛和豬,由于純度不夠,容易引起很多患者的過敏反應。
同時,第一代胰島素制劑的局限性非常突出,作用時間短暫導致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注射,甚至在夜間也需要注射才能控制疾病。
盡管在過去100年中胰島素治療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目前的胰島素替代治療只能接近正常的胰島素水平。
正常情況下,當人們進餐時,身體檢測到食物,就會釋放出少量胰島素。當食物被消化時,身體通過釋放大量胰島素來應對血糖水平的升高。此時,胰島素水平迅速升高,并在約45分鐘至1小時達到峰值,然后恢復正常。
這樣的分泌曲線意味著,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需要計算吃多少食物以及注射多少量胰島素。
因此,為了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胰島素治療通常有兩個組成部分:基礎胰島素替代和餐時或短效胰島素替代。前者控制夜間和每餐之間的胰島素水平,后者控制進餐期間和進餐后胰島素水平。
每一代胰島素都試圖使胰島素替代治療向模擬正常胰島素分泌更近一步。而真正能滿足患者需求的“超長效胰島素”,是在21世紀才問世。
2015年德谷胰島素獲FDA批準上市,一舉攀上了基礎胰島素產品的巔峰。42小時的持續作用時間,真正做到了“注射幾秒鐘,控糖一整天”。
德谷胰島素作為基礎胰島素,釋放平緩,平穩無峰。而且,和既往的基礎胰島素類似物相比,在有效降糖的同時,可以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的風險。
開發一款創新藥并非易事。在10,000個被研究的分子中,僅有10個分子會進入開發階段,超過10,000人參與臨床試驗,最終只能為患者帶來1款創新藥,這個過程需要歷經10到15年的漫長時間。
可以說,病人體內德谷胰島素多持續作用每1小時,背后都是科學家們用數年的探索時間換來的。
2.
如果說基礎胰島素是老牌勁旅,GLP-1RA類藥物則是新時代的控糖新星,其通過激動GLP-1(胰升血糖素樣肽1)受體,以葡萄糖濃度依賴的方式增強胰島素分泌,同時抑制胰高糖素分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單獨使用沒有低血糖風險,可以說在降糖機制上與胰島素類產品是互補的。
2020年《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及達標策略專家共識》指出,對于低血糖風險較高或低血糖危害較大以及需要減重的患者,優先考慮應用GLP-1RA進行治療。
其中利拉魯肽更是因為明確的心血管獲益和體重降低的效果,迅速搶占市場。2018年諾和諾德旗下利拉魯肽產品諾和力®成為全球最暢銷降糖藥,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
諾和益®融合了德谷胰島素和利拉魯肽這兩種組分,是諾和諾德在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又一次突破性創新。此次在中國上市,為中國1.4億糖尿病人群提供了新選擇。張克洲博士談道:“諾和諾德的每一次創新突破,都是基于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諾和益®作用機制獨特,不再針對單一靶點,而是代表著‘多靶點’治療方法。作為全球首個上市、中國唯一獲批的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諾和益®融合了德谷胰島素和利拉魯肽雙組分的優勢,機制互補,靶向調節,各自獨立發揮降糖作用,直擊T2DM發病機制本源,同時改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障礙。我們相信,諾和益®將繼續推動糖尿病治療理念的革新,造福中國患者。”
3.
諾和益®的上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研發和試驗階段。其中,全球臨床研究項目(DUAL項目)自2011年開始,歷時8年,涉及9項研究,均為治療達標研究。
9項研究根據入組人群不同,分為三種類型:既往使用口服降糖藥物(OAD)治療/GLP-1RA治療/基礎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這三類人群中評價了諾和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結果顯示:無論是既往OAD治療、既往GLP-1RA治療以及既往基礎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聯合或轉換為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治療均表現出了一致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為患者帶來了多重獲益。

除了組分優勢外,作為一支筆中聯合兩種成分的諾和益®,相比于兩者自由聯合用藥也展現出了獨特優勢,EXTRA研究中納入24%自由聯合胰島素與GLP-1RA治療的患者,結果顯示轉換為諾和益®治療6個月后,HbA1c從基線8.3%顯著降低0.6%至7.6%(P<0.0001),體重降低0.2kg。
該系列研究,不僅驗證了諾和益®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可以為醫生提供不同治療背景患者的用藥參考。
4.
但我們也需要明確的是,人類對糖尿病仍在不斷探索之中,即便有了源源不斷的新藥上市,目前糖尿病仍是無法治愈的疾病,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有計劃、整體性、持續性的疾病管理才是真正延長生命質量的方式。
據張克洲博士透露,諾和諾德目前在研的一款“周制劑”的胰島素在完成全球臨床試驗后,將在中美同時申報上市。
一旦獲批上市,本就在糖尿病治療領域領跑的諾和諾德,又將甩開其他人一大截。并且該藥物與其旗下“周制劑”的GLP-1RA司格美魯肽的聯動也能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
諾和益®的上市并不會使諾和諾德停止在糖尿病領域的繼續深究,而是會成為其幫助病人開啟糖尿病管理的新起點。截止2021年中國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4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1.6億,居全球各國之首,總患病率約為12.8%,大型城市的患病率則達到了15%以上,但總體血糖達標率僅為16.5%。單用口服降糖藥治療的患者達標率約35%,基礎胰島素治療后的患者達標率約40%。
對于諾和諾德這樣深耕糖尿病領域的公司來說,中國市場是極為重要的。
5.
“中國糖尿病和其他嚴重慢性疾病領域尚有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既是機會,也是責任。”張克洲博士說,“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約1.4億,僅有不到16.5%人得到了有效控制。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和控制,將會給患者、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如果能提早獲得治療,將節約可觀的并發癥治療費用。據一項中國(5年)模擬結果顯示,提早治療平均使每位患者并發癥治療成本節約3,720元。擴展到人群層面,每使1百萬中國糖尿病患者提前獲得治療,五年將節約并發癥治療費用大約37億元。”
這樣巨大的患者人群和疾病負擔,使諾和諾德除了作為一家公司外,還擔負起了重大的社會責任,在“十四五”期間,除了在原本的對糖尿病和其他嚴重慢病的承諾之上,諾和諾德還表示將加強與國家、行業、患者、醫療衛生人士之間的合作,應對全球健康挑戰。
在我們都關心的創新藥領域,諾和諾德也同樣承擔起了行業領袖的地位。
2019年,諾和諾德設立了開放開放創新平臺INNOVO,攜手中國本土創新力量,加快成果轉化,到目前為止,成果已十分顯著。
已有20余個項目,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糖尿病、肥胖癥、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人工智能輔助的新藥研發以及技術探索。
截至目前,INNOVO的公益性體外生物實驗平臺已經啟動10余個項目,100多個化合物檢測,目前第一批20余個化合物檢測報告已經完成并分享給合作方。
“糖尿病防治仍然任重而道遠,諾和諾德肩負重任,我們希望驅動改變,與全社會共同努力,做好疾病管理工作。諾和諾德愿成為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創新生態中的共建者,繼續深化中國全產業鏈布局,助力中國醫藥創新生態圈建設,最終造?;颊?。”張克洲博士這樣表態道。
6.
在所有的跨國大藥企中,諾和諾德在并購方面的表現是相對保守的,成立至今發生的并購行為,或許兩只手都數得過來。
他們似乎不擅長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商業版圖,而是更擅長在研發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這或許與其創始人的身份有關,在所有大型制藥企業中,它是唯一一家由諾貝爾獎得主親自創辦的公司。
在成立之初,諾和諾德身上就帶有濃重的科學家底色。
在面對前赴后繼的追趕者時,仍舊保持著強大的創新能力,一次次地在糖尿病領域做出突破,這是值得每個新藥研發企業學習的精神。
回首過去,能在“制藥”這條路上一路走下去的,無不擁有極大的創新精神,最近風頭正盛的傳奇生物就是最好的例子。Fast follow只能作為某些情形下的無可奈何之舉,但絕不能成為藥企的立身之本。
對于目前中國的新藥研發環境,張克洲博士發表了非常詳細且深刻的見解:
“我們亟待解決的就是創新藥的瓶頸時間長、資源投入多。怎么樣能夠加速研發的速度,提升效率?
首先,大家要有精準醫療的概念,更高效地應用高科技,用人工智能、數字化、大數據分析,讓我們在篩選可能的新藥方面要更加精準高效、縮短時間,盡可能減少所需要的資源。這些會給創新方面帶來很大突破。
另外一方面,新藥審評審批方面的要求的臨床試驗的(數據)終點,可能也是一個可以探索的方面。比如說心血管結局的結果要花很多年大量地研究樣本,是不是一定需要這樣一個終點結果?真實世界證據(RWE)是否可以助力?我認為,要突破這些研發創新方面的瓶頸,我們也必須要打破陳規、有創造性地思考(think out of box)。
以患者為中心,確保藥物的療效安全性,這是最重要的根本,是不能妥協的。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前提下,也許可以用高科技、大數據、精準醫療的理念來能夠幫助我們加速創新。這也會助力更好地達到最終的治療的效果,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目前,中國的研究能力,包括研究者和硬件設施,都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了全球水平。但中國目前還是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基地和研究者,因總體數量不足、分布不均,不能滿足短時間內涌現的大量創新藥的需求。因此,跨國藥企需要和更多的醫院、研究者進行合作,盡快將更多的創新藥品帶進中國。
未來將有更多產品不再針對單一靶點,而是開發多靶點治療方法。正如我們今天上市的諾和益®這一創新性降糖藥物的治療機制。
展望未來十年,慢性病有望從疾病治療轉變為整體健康管理。即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種單個疾病的治療,轉化為以個體為中心的整體健康管理。
有效降低疾病并發癥的風險,延長壽命都是可以期待的。”
7.
希望諾和諾德能為患者、為中國患者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幫助中國的糖尿病人實現真正的慢病管理;
希望諾和諾德能將這份科學家的底色一直保持下去,并將其傳遞給更多的中國藥企;
希望諾和諾德,越來越好。
(來源:藥時代)